企業定位:竭誠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
企業使命:為項目創造價值,為客戶追求卓越,為員工增進福祉
服務宗旨:公正 專業 科學 誠信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以中發〔2016〕32號文件正式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并于12月18日向社會公開發布。2017年11月15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發[2017]19號文件印發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在中發〔2016〕32號文件基礎上,結合湖南省安全生產工作實際,擴充了外延、深化了內涵,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操作性。《意見》的出臺實施,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高度重視,標志著安全生產領域的改革發展進入新階段?!兑庖姟穲猿謫栴}導向,著眼制度建設,突出改革創新,明確了提升全省安全生產整體水平的目標任務,從強化責任體系、完善監管體系、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建立防控體系、夯實保障體系等五個方面細化了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時間表、路線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我省安全生產工作的行動綱領。
《意見》確定的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基本要求和大的方向概括為——堅守一條紅線、把握兩個導向、堅持五項原則。
堅守一條紅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堅守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歷史經驗教訓表明,紅線意識是安全發展觀的基本要義,什么時候紅線意識強、守得嚴,安全發展觀就樹得牢、落得實,安全生產形勢就平穩可控;反之安全隱患和事故就會迭出,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把握兩個導向。一是目標導向。《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省安全生產監管體制機制基本完善,生產安全事故總量明顯下降,職業病危害防治取得新進展,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實現安全生產整體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目標相適應。到2030年,實現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民安全文明素質全面提升,安全生產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第一個目標主要解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適應的問題,全力控制生產安全事故總量,全力遏制較大以上事故的頻繁發生,使廣大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安全環境的改善和安全感的提高;第二個目標是在完成第一個的基礎上,取得安全生產工作更加穩固、更加本質的進步,實現安全生產法制、體制、機制、制度和手段體系的科學、成熟和現代化。二是問題導向。《意見》聚焦和著力解決9個方面的問題:(1)一些地方“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規定不明確、安全生產責任不明晰不落實問題。(2)安全監管體制不順、職能交叉、存在監管漏洞和薄弱環節問題。(3)安全生產法治不彰及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有法不循、執法不嚴問題。(4)防范工作不科學不系統不持續和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問題。(5)職業健康監管體系不健全能力不足問題。(6)應急救援管理體系不完善問題。(7)安全生產基礎薄弱問題。(8)市場機制不完善激勵約束作用不強問題。(9)公眾安全意識淡薄和從業人員安全技能素質偏低問題?!兑庖姟访鞔_的改革發展思路和措施,就是基于解決這些矛盾問題而制定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
堅持五項原則。一是堅持安全發展。發展是第一要務,安全是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本質要求,要始終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二是堅持改革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安全生產工作要與時俱進,必須在理論、制度、體制、機制、科技、文化等方面改革創新;三是堅持依法監管。必須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大勢,由系統內部縱向上下式行政管控為主向市場經濟條件下依法治理為主轉變,著力提升安全生產法治化水平;四是堅持源頭防范。牢固樹立事故可防可控觀念,堅持謀劃在前、預防在先,把安全生產貫穿城鄉規劃布局、設計、建設、管理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建立和實施超前防范的制度措施;五是堅持系統治理。堅持系統論的思想,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多方發力,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黨委政府領導下,實行全社會、全要素、全方位治理,織密齊抓共管、系統治理的安全生產保障網。
《意見》立足重點,瞄準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重點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
一是強化責任體制。在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基礎上,《意見》明確指出黨政主要負責人是本地區安全生產第一責任,班子其他成員對分管范圍內的安全生產工作負領導責任,實行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安全生產責任清單制和黨政領導干部任期安全生產責任制、述職制,明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其他行業領域主管部門的執法職責、監管職責、管理職責,制定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實行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定期不定期開展安全生產工作巡查。
二是完善監管體制。《意見》明確了各級安委會履行指導協調、監督檢查、巡查考核的綜合監管職能,以及礦山、?;繁O管體制改革方向,對安全監管部門行政執法機構的地位,充實市、縣兩級安全生產監管執法人員,強化鄉鎮(街道)安全監管力量,設立村(社區)安全生產監管員,完善開發區、工業區等功能區的安全監管體制提出了具體要求。《意見》要求建立安全生產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制度、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和安全生產執法社會監督員制度,規范安全監督執法行為。
三是健全法規標準體系。《意見》指出,將適時制定修訂與安全生產等法律法規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章程,認真貫徹落實將生產經營過程中極易導致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違法行為列入刑法調整范圍的相關規定。全面實施強制性國家安全生產標準,嚴格安全準入制度,實行生產安全事故異地辦案制度,建立事故暴露問題整改督辦制度和事故結案評估制度。
四是建立防控體系。《意見》指出,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安全風險評估論證和管控機制,科學合理確定企業選址和基礎設施建設、居民生活區空間布局。高危項目審批必須把安全生產作為前置條件,城鄉規劃布局、設計、建設管理等各項工作必須以安全為前提,實行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決”。制定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監督管理辦法,建立重大事故隱患治理“一單四制”制度(重大事故隱患清單、交辦制、臺賬制、銷號制、通報制),加快淘汰不安全落后產能,深化礦山、危險化學品、油氣管道、煙花爆竹、民爆物品、道路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治理,建立城市安全風險點、危險源定期排查制度,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配備標準,推進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建立職業病防治聯系會議制度,全面推進職業病危害申報制度,加快職業病危害嚴重企業的技術改造、轉型升級和淘汰退出。
五是夯實保障體系。《意見》指出,制定安全生產監管能力建設規劃,按標準核定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和應急救援車輛編制,配備執法裝備,加強監管執法制度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3年內全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專業執法人員應占在職人員的75%以上,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鄉鎮(街道)安監站標準化建設,完善安全投入機制,強化安全科技支撐建設聯動互通的應急救援指揮平臺。發揮市場機制推動作用,實施政府購買安全生產服務。建立安全生產“黑名單”制度,并實行聯合懲戒。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將安全生產政策法規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中心組學習、干部脫產學習、網絡培訓和在職自學內容,建立安全生產“12350”專線與社會公共管理平臺統一接報、分類處置的舉報投訴機制。
《意見》分6個大題,28個二級標題,并提出了36項主要任務。
1、厘清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與行業監管的關系,完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規定,進一步明確各部門單位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監管責任。
2、建立安全生產巡查制度。
3、制定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鼓勵企業設立安全生產總監,按規定配備注冊安全工程師。
4、完善落實混合所有制企業以及跨地區,多層級和境外中資企業投資主體的安全生產責任,發揮國有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示范帶頭作用。
5、加大安全生產在績效評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設等考核中的權重。
6、在五年一度評選的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個人中,依規依程序推薦一定數量的先進個人參加“湖南省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評選。
7、建立安全生產績效與履職評定、職務晉升、獎勵懲處掛鉤制度。
8、實行黨政領導干部任期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工作述職制度,日常工作依責盡職,發生事故依責追究。
9、依法依規制定和定期修定各有關部門單位安全生產權力和責任清單,做到職責分明,盡職照單免責、失職照單問責。
10、建立安全生產領域項目審批、行政許可、監管執法追溯制度,嚴肅查處相關失職瀆職和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
11、省、市、縣三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確定為行政執法機構,納入政府行政執法機構保障序列,強化執法權威,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行政執法機構保障標準,落實相關保障措施,支持安監部門有效開展行政執法工作。
12、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和力量建設。
13、完善各類產業園區、港區、景區等功能區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屬地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可依法委托功能區安全監管機構履行監督檢查和行政執法職能,落實地方監管和部門監管責任。
14、推進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管理體制改革,強化行政管理職能,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管理體系。
15、制定生產安全事故異地辦案制度,建立安全生產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制度,完善安全生產違法線索通報、案件移送與協查機制。
16、健全領導干部非法干預安全生產監管執法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
17、建立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安全責任追溯制度,對被追究刑事責任的生產經營者依法實施相應的職業禁入,對事故發生負有重大責任的社會服務機構和人員依法實施相應的行業禁入。
18、加強安全生產方面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立法項目的調研論證,將條件成熟的項目及時納人年度地方立法計劃、并適時制定修定與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
19、加強安全生產相關地方性法規一致性審查,推進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地方性法規有效銜接。
20、強化生產安全事故調查組組長負責制,組長對事故調查處理工作負全面責任,依法依規認定事故性質并提出處理建議。
21、建立完善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
22、嚴格落實國家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分級和排查治理標準。實施重大事故隱患治理“一單四制”制度,逐級建立重大事故隱患清單,對重大事故隱患實行交辦制、臺賬制、銷號制、通報制管理。
23、建立城市安全風險點、危險源定期排查制度,落實管控措施,構建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
24、建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牽頭的職業病防治聯席會議制度,按照“管安全生產必須管職業健康”的要求,健全職業健康監管工作體系。
25、實施職業健康促進計劃,擴大職業病患者救治范圍, 將職業病失能人員納人社會保障范疇,對符合條件的職業病患者落實醫療與生活救助措施。
26、全面推行職業病危害申報制度。加快職業病危害嚴重企業的技術改造、轉型升級和淘汰退出。
27、按標準核定監管執法和應急救援車輛編制,配備執法裝備。
28、將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及其依法委托的執法部門(執法機構)工作經費、裝備和安全生產監管崗位津貼納入同級財政全額保障范圍。
29、嚴格監管執法人員資格管理,制定安全生產監管執法人員錄用標準,提高專業監管執法人員比例。
30、建立企業增加安全投入的激勵約束機制。
31、優化整合省級科技計劃,統籌支持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領域科研項目,推進安全生產領域關鍵工藝、裝備和技術研發,加快成果轉化和應用。
32、健全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管理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建設聯動互通的應急救援指揮平臺。
33、把安全生產納入農民工技能培訓內容,政府財政對特種作業人員和企業安全人員安全資格培訓進行補貼。
34、推進安全文化建設,加強警示教育,在“消防科普教育場館”基礎上,建立“安全生產實踐教育基地”,強化全民安全意識和法治意識。
35、加強安全生產公益宣傳和輿論監督力度,鼓勵支持廣播、電視、網絡、報紙、雜志、新聞網站等媒體,拓展安全生產宣教平臺,開辦安全生產欄日。
36、建立安全生產“12350”專線與社會公共管理平臺統一接報、分類處置的舉報投訴機制。